新竹市是北台灣最早開發的城市,三百年的歲月風霜與政權更迭,使新竹市區呈現各時期的歷史樣貌,光是竹塹城舊城區內,就是全國古蹟群密度最高之區域。然而新竹市又是全台灣平均人口最年輕的城市,也有著全國最多的幼齡人口,年輕新穎的都市景觀與舊城樣貌同時並存。不毀古蹟、不拆老房、不砍老樹、不遷老區,新竹市在四年間由一座舊城轉變為具有傳統風華的現代美學都市,也成為2019年最佳宜居城市,值得人們居住走訪悠閒度日。

新竹市區現仍可看到百年前的護城河河道,河畔中間設有「飛石」,踩著飛石跨過河道,拉近人與自然環境的距離。
帶路達人 徐昌志
中原大學建築系 專任助理教授
新竹市政府 環境景觀總顧問

北台灣最老 三百年竹塹城

新竹古名竹塹,西元1733年種植莿竹圍起為城,1827年改為磚磚石造城牆,並建立四座城樓,日治之後因為實施都市街道改正,於1902年拆掉城牆與城樓,只存現在的東門-迎曦門。因著常民生活發展,舊城四個城門旁皆有一座廟宇,分別是東寧宮、天后宮、竹蓮寺與長和宮,中間則是知名的城隍廟,大大小小的廟宇成了人們行走新竹的空間軸線。

古代竹塹城以城隍廟為中心

舊城中的古蹟雖未被拆除,但也曾經歷過與都市景觀不相襯的時期。例如原本封閉、孤立的東門圓環,只是個尋常老舊圓環,圓環內雖有國定古蹟迎曦門一座,卻與常民生活無關,加上不合時宜的銅像、慈善團體鐘樓等,使得圓環就只是圓環,古城門與歲月一同在車陣中靜止。

俗稱東門的竹塹城迎曦門

東門城廣場+護城河新開箱

1999年,建築師邱文傑將「東門圓環」改造為「新竹之心-東門城廣場」,先將舊圓環內的非古蹟設施移除,再透過地下道與護城河親水公園,在舊環境中創造新空間,將市民的流動介入到歷史的城區,讓此新舊交融。而迎曦門周圍下挖的空間,形成似羅馬競技場的舞台,橫跨東城門廣場的玻璃地坪,為高科技的強化玻璃橋,也象徵新竹引以為傲的玻璃工業;廣場四周設置橢圓形的環城步道,四面詩牆刻著四首代表不同年代的竹塹詩句。

新竹之心-東門城廣場

有趣的是,在整建圓環的過程中,於廣場下方發現許多石材遺址,在古蹟中發現古蹟,同步被保留在廣場設施中,市民可從護城河親水公園一路走入古蹟,孩童在此跑跳嬉戲,老者悠閒散步,人們成為古蹟的一部分。

鄰近的護城河,同樣是「竹塹城」時期存在的防禦設施,時空變遷後早已喪失原有防禦功能,多年來一直是鄰近住商家污水排放的髒水溝,被稱為「東門大溝」,由於東門城護城河地區重要的歷史價值與區位特性,因此新竹市政府多年來對於護城河地區的相關計畫不曾間斷,自1994年開始陸續整治,包括河道設施、開放空間設施建設與改善、街區組織計畫及有效運用環境資源等軟硬體計畫,2017年正式完成升級版「護城河親水公園」,公園設有多處階梯直達水岸,沿岸有綠木植栽、護城河中有魚群悠然漫游,不但成為親水綠帶,更還給市民一段歷史記憶,讓人們有機會接近河岸聆聽護城河的歷史故事。

東門城與護城河的改造解放了昔日孤立的空間,將廣場與水域還給市民;2018年,在城市的另一頭,同樣有著三百年歷史的灌溉渠道「隆恩圳」在城市中輕輕浮現,化身為美麗的綠廊道,讓城市居民能放空、自由的步行。

護城河河畔中間設有「飛石」,踩著飛石跨過河道,拉近人與自然環境的距離。

森林裡的隆恩圳

徐昌志帶著我們從中央公園沿著隆恩圳步行到三民公園,沿途的大片森林,濃翠得幾乎蔽日,新竹強勁的風,吹到此處成為徐徐撩過的涼意,很難想像,此處曾因大片森林與水圳而成為陰暗的城市角落。

整理老舊環境與美化空間說來容易,隆恩圳周遭步行區不只是鋪上幾塊石頭做步道,也不僅設幾座藝術作品讓網美拍照了事,市府請來國家級建築師黃聲遠打造這座新竹之森,黃聲遠仔細觀察新竹人的生活形式,認真思考樹木生長形式與行人移動軌跡,決定將步行區整體架高,但高架地坪的邊緣線,又隨著樹根與地形的變化所決定,人與樹的動線分別被照顧到之後,人們可以更貼近樹,真實穿梭於森林間。

徐昌志說,除了水圳與森林本身,再透過步道串聯原本被水圳阻隔成兩側的巷弄、店家、公園、學校連結起來,在連結的節點上安置幾張小椅子,用最簡單的空間創造相遇的機會,同時也增加步道動線與水道交錯的機會,讓市民可從多個角度閱讀水圳。如此輕盈的綠色廊道,正是緊繃的都市生活所需要的放空空間。

倒下吧圍牆

行走在新竹市區,會發現不少機關學校甚至公園,已不再有明顯的圍牆隔閡,這也,整個城市景觀空間通透許多。最明顯的是便是新竹公園與新竹市政府後門的幸福廣場。

徐昌志強調「幸福廣場」的指標作用,這處位於新竹市政府側門中央路及府後路交叉口的空間,多年來一直以圍牆隔開,作為市府員工機車停放區使用,然此街區範圍內涵括新竹市政府禮堂、新竹市美術館、228 紀念碑、新竹市政府(原新竹州廳歷史建築)、護城河綠廊道等休閒活動設施,此封閉空間實在不利行人走逛。今年市府拆除此區最後一道圍牆,將停車格整建為「幸福廣場」。

府後停車場打造兩座耐候鋼瞭望平台,透過平台建置,增添市民朋友休憩空間的趣味性,也能近距離觀賞百年歷史的新竹州廳及新竹美術館。

老動物園裡的新童年

有百年歷史的「新竹公園」,坐落在新竹火車站與十八尖山間,占地18公頃,屬台灣早期的複合式公園,除了公園該有的蒼松翠柏與花木扶疏,另有人工湖麗池、全台第一座動物園、第一座公立玻璃工藝博物館(前自治會館-日本皇族行館)、湖畔料亭(前空軍十一村)、風城願景館(前空軍工程聯隊禮堂)、孔廟、體育場、假日市集等豐富設施。然而如此便利之觀光場域,卻在歲月的洪流中因應不同之政策使命而未有完整系統性之規劃,各單位各司其職,加上四周以高牆圍住,形成一個封閉老舊且未獲統整的觀光景點。

新竹公園麗池旁的88年日式木造建築湖畔料亭,轉型為提供餐飲與書籍場域。

考量到新竹擁有全台灣最年輕的平均人口,也有最多的幼齡人口,市政府卯起來整修市內所有老舊公園,包括新竹公園改建的大工程在內。新竹公園圍牆經拆除並修繕園內景觀後,有如日本名園般的公園造景浮現眼前,經管理造冊的蒼天黑松仍在,搭配麗池與料亭等設施,新竹的百年況味重現,並與周遭地景融為一體,成為值得駐足停留的開闊場域。

此外,公園內附設的新竹市立動物園,是全台灣最老的一座動物園。經長達一年的整修,去年底已重新開幕。活動主視覺呼應新竹公園的無圍牆概念,成為「沒有籠子的動物園」,讓所有動物能在這座城市開心生活,園方選以繽紛、柔和、明亮的馬卡龍配色呈現「城市動物島」主題。

除打造無障礙、友善步行空間外,設計上搭配市府建築紅磚元素,透過重複交錯圓弧排列,構成複合結構,並採用精準度極高的「弧狀砌法」提升整體強度及荷重能力,也提升古樸美感,這些地磚排出一圈又一圈的赭紅色水波,營造的流動感將周邊幾個接區連貫打通,形成整體的概念,而幸福廣場也獲得今年「台灣景觀大賞」最高榮譽-傑出獎,為在地譜出最美的祝福。

幸福廣場地面使用弧狀砌法,一塊塊直放並採環狀排列,彷彿像在製作公共藝術品。

設計拉近市民與城市的距離

除了上述幾個指標性景點,新竹市區的新舊融合與街區地景連貫,正在市區的每個角落悄悄進行。例如新竹火車站站前廣場透過動線調整、鋪面改善、新植綠樹等手法重現車站前於都市空間中之核心地標角色。以簡潔低調的淺「V」字型長廊,呈現手臂張啟迎接外賓的態勢,作為進出站人行動線的引導,也併作為清襯歷史建築立面的視覺效益,另結合跨中華路的下沈式廣場,完整的以都市設計整體景觀改善的策略襯接了新竹火車站為城市核心歷史建築的空間文化。

另一個受到各方肯定的南寮漁港改建,翻轉了多數縣市府以「魚市」與「肉粽消波塊」妝點漁港的傳統作法,改用原生大石塊製作成一層又一層的石梯,從高空中俯瞰有如美麗的魚鱗,兼具保護海岸和促進觀光的功能,這個被稱為「魚鱗天梯」的景點,讓人們離海的距離更近,也成為拍照熱點。

一個城市的美醜定義或許因人而異,但新竹市近年的美學革命,讓這座城市不再只是走過路過錯過也無妨的一站。徐昌志說「城市美學的作用不只是為了讓景點建築變好看,而是在於讓市民的生活得到療癒和幫助。」除了市民有感,旅人應該更有感,如果你也多年未曾踏足新竹,不妨前去走走,感受美學對這座城市的改變。

Text|Claire Chou
Photo|PJ、Claire Chou、新竹市政府
本文同步刊登於玉見雜誌

發表迴響

Trending

探索更多來自 Daily Focus 日日旅行新聞網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