鑼鼓聲夾著喧天的鞭炮聲,交織出民間廟會歡樂又莊嚴的氣氛。廟會是地方上的盛事,更是台灣傳統文化底蘊,呈現出古老台灣同樂熱鬧的喜慶氣氛。而在昂揚喧鬧中仍能維持深遠沉穩的平衡與儀典的莊嚴感,這其中最重要的角色,就是傳統台灣大鼓,傳承者之一便是位於新莊老街的响仁和製鼓廠。

响仁和製鼓廠

鼓聲是單純而安定的聲音,不受語言或文化影響,早期幾乎只出現在廟會陣頭的傳統台灣大鼓,近年因藝術團隊表演而揚名國際,如:優人神鼓、九天民俗技藝團等,透過簡單沉穩的力量來撼動觀眾。事實上台灣傳統鼓除了陣頭大鼓外,早期還包括花鼓、北管鼓、布鐘鼓、法師鼓等,因著常民對眾神庇佑的感謝與對富饒生活的想望,衍生出眾多廟會節慶活動,也造就台灣傳統製鼓產業的興盛。

只是台灣目前的傳統手工製鼓廠已所剩無幾,其中位在新莊老街的「响仁和」,是間有著近百年歷史的製鼓廠,負責人王錫坤也是台灣目前僅存的少數手工製鼓匠師。而有關响仁和與北台灣大鼓的歷史,得從新莊老街說起。

新莊廟街造就傳統製鼓業

都說「一府二鹿三艋舺」,但在艋舺之前,新莊老街一帶才是淡水河與大漢溪流域的貨品集散地,來自中國與日本的大帆船可長驅直入進港,舟楫之利帶來商賣繁盛,曾有「千帆林立新莊港,市肆聚千家煙火」的榮景,也讓新莊成為台灣早期發展聚點之一,至少有三百年的開發史。

利濟橫移門前臨大漢溪,為早期新莊碼頭所在,也帶動周邊街市經濟活動。

短短一條新莊老街,有著眾多古廟,且各個來頭不小,動輒百年起跳。之後新莊雖因淡水河與大漢溪逐漸淤塞而失去河港地位,但新莊地區仍維持繁榮景象,民間各種娛樂活動戲班及廟會表演活動極為興盛。這些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道具,就是能帶動現場氣氛的鼓,而新莊地區的製鼓業也在這樣的環境時空下取得執牛耳地位。

而台灣製鼓業有兩大傳承脈絡,其中一派是百年前來自漳州的蔡心匏系統,其後人雖未接班,但王錫坤的父親王阿塗受蔡心匏製鼓技巧影響極大,加上天生音律極佳且技藝精湛,所製的鼓受到各大廟宇肯定。

除了新莊一眾古廟,包括北部地區各大名廟如行天宮、萬華龍山寺、木柵指南宮、中和圓通寺、保安宮及孔廟等,都曾指名購買「阿塗師」的牛皮大鼓,讓他一手創立的「响仁和」幾乎稱霸台灣製鼓市場半世紀。

成立於1927年的响仁和,從鼓面落款可推算出品時期,例如「台北縣新莊鎮」時期為戰後至1980年間所製成品。

後阿塗師因病遽逝,來不及傳藝於子,曾響遍全台的鼓聲驟歇。長子王錫坤,以父之名再從學徒做起,一肩扛起父親打下的基業,終於讓「响仁和」鼓聲再揚,傳遍千里。現响仁和除提供廟會陣頭用鼓,更進一步與表演藝術團體合作,精湛鼓藝後來居上更響譽國外,許多國外團體也爭相下訂合作,自此新莊與製鼓工藝便畫上等號,鼓藝也成為新莊人的驕傲。

亦有日本神社向响仁和訂製大鼓

製鼓三步驟 紮繃踩缺一不可

傳統製鼓完全仰賴人工,包括鼓桶木工、鼓皮工與鐵工,全都由製鼓師傅率助手一同完成,其中工序最繁複的就是牛皮處理。首先得挑選台灣水牛皮,水牛皮纖維粗糙,兼具厚韌特質,而且愈老的牛皮韌性愈佳,適用於經常性或長時間重力敲打的鼓,例如舞獅團的「獅鼓」、廟會陣頭用的「陣鼓」等。因打陣頭鼓的多半是少年仔,都是使力催,韌性強的鼓皮才經得起猛力久打。而大寺廟裡的鼓,僧侶敲打方式平穩,通常能維持一甲子以上,不需頻繁更換鼓皮。

不少廟宇中的大鼓,鼓皮還能見到牛皮的毛孔與殘毛。

取得製作鼓皮用的牛皮後,需先依鼓面大小做圓弧切割,然後以攝氏85度左右的熱水燙過,水溫需精準拿捏,過了牛皮會燙熟,不足會留下牛毛與表皮。燙完的牛皮還得再用刀削過,且外緣與內側鼓皮所需厚度不同,厚薄的拿捏端靠老師傅的經驗累積。

木桶的圓形弧度如果不正,鼓皮就容易有雜音,必須透過特製圓規才能精準量製弧度。

除了鼓皮是關鍵,鼓桶因擔負共鳴箱的重任,同樣馬虎不得。除木材選用、裁切、燻烤、紮鼓身外,還得禁得起最後繃鼓的力道。早年阿塗師多選用不易變形彎曲的台灣大葉楠木,後來台灣林業禁採後只能從國外進口木料,但進口木料多經泡水處理,材質較為潮濕,等自然乾燥兩年後才能製作鼓桶,所幸因科技進步,現在使用機器乾燥法,可縮短為半年左右。

「聽音」是製鼓老師傅最難傳承下去的專長,畢竟聽覺與敏感度因人而異。

鼓身紮好後要「繃」鼓,將削好的鼓皮放在適當尺寸的鼓桶上,接著把鼓皮以繩索「繃」緊,然後曝曬、乾燥成型。早年用人力以繩索繃綁,現在綁好後用千斤頂慢慢繃緊,雖省去不少力氣,但最後的修正,仍得靠老師傅「踩」鼓才能拿捏準確,在師傅踩踏感受鼓皮鬆緊、並以千斤頂一收一放間,反覆調整鼓面的弧度與音質,直到鼓面鬆緊適度,才算大功告成。

繃鼓期間師傅必須「踩鼓」,用腳和身體的重力在鼓面上踩踏,讓鼓皮繃得更為柔軟且密實。

最後就是聽鼓聲,新鼓脆亮,老鼓純穩,鼓皮鬆緊都得因地制宜。王錫坤說,一個成熟的製鼓師傅,聽得不只是當下擊出來的聲音,還要根據時間、地點預測未來的聲音。台灣雖小,但溫濕度甚至海風、鹽份上的差異,對傳統牛皮大鼓影響極巨;時間空間也是必須考量的因素,例如南部空曠,鼓只能調八分緊,聲音才能傳得遠;北部地狹,鼓身要調更緊,聲音才能高亢。

王錫坤一邊敲打鼓面聽聲音,一邊由助手調整繩索鬆緊。
調整好的繩索透過千斤頂將鼓面繃開定型,等待一定時間再重新聽音校正。

除了响仁和,目前台灣尚存且較有歷史的鼓廠,包括彰化永富、線西永安、台南福鳴齋、清溪林等,不過多以廟會陣頭鼓與為主。只有响仁和在第二代王錫坤接手後,擴展出表演團體和國外訂單,在傳統鼓廠中發展最為蓬勃,也讓全世界聽到台灣安定沉穩的力量。

延伸影片
Taiwan Plus+
本影片除師傅訪問外均為全英文發音,歡迎分享給外國友人。
The Sound That is Alive: Taiwanese Drum Maker Wang Hsi-kun – CRAFTSOUL – TaiwanPlus


Text&Photo|Claire Chou, Shutterstock

响仁和鼓藝工坊
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173號
Facebook

全文編輯版刊登於玉見雜誌
本文為作者摘錄版

發表迴響

Trending

探索更多來自 Daily Focus 日日旅行新聞網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