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澎湖島上,隨處可見由「硓𥑮石」堆砌而成、獨具滄桑風味的古厝民宅,通常被稱為「硓𥑮厝」。位於西嶼的二崁聚落,便是以硓𥑮石砌築的古厝群為其特色,是國內第一個傳統聚落保存區。村內建築雖同樣以閩南風格為主,卻因硓𥑮石這項特殊建材,讓聚落呈現與台灣本島或其他離島迥然不同的建築風情,饒富古意與人文之美。

澎湖二崁小_dailyfocus (4)

澎湖二崁的硓𥑮石頭厝

澎湖早期缺乏建材,居民因地制宜改從海底開採珊瑚礁石,曬乾去除鹽份後,蓋厝砌牆、造園種菜、疊滬捕魚。這些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硓𥑮石,在澎湖人的生活裡,幾乎無役不與,夏遮豔陽,冬檔寒風,數百年來,不但是澎湖人的庇護堡壘,更是砌築二崁聚落的重要基石。

功成名就起大厝-陳家大厝

在二崁聚落,隨處可見「硓𥑮石」在生活中的應用,屋瓦牆垣,院落房舍,隨處可見。而二崁聚落之所以能完整地將大部分的「硓𥑮厝」保存下來,跟此地的發展歷史有關。清咸豐年間從金門渡海而來的居民,多為相同血脈的陳氏一族,隨著人口繁衍,逐漸形成具有規模的聚落。清末因生活不易,年輕族人多至台灣尋求發展,多半從事藥材買賣,致富後的心願,就是回故里「起大厝」,其中最具規模的,便是1911年興建的「陳家大厝」。正因聚落居民幾乎都是陳氏一族,個別買賣房產給外姓人的情況不多,整個古厝群才有機會被修葺保存。

澎湖二崁小_dailyfocus (10)

新科立委陳柏惟雖然在高雄出生,但父執輩以上均來自二崁聚落,雖然他經常解釋陳家大厝不是他家的房子,但他確實為二崁陳姓一脈後人。

陳家大厝占地百餘坪,以澎湖特有的硓𥑮石與玄武岩所建造,為三進三間的平面格局,風格上融合了閩南建築與澎湖地方特色,並反映日治時期受西洋建築形式影響的風格。再以彩繪瓷磚、交趾陶、泥塑等裝飾,為民風淳樸的澎湖與二崁地區增添傳統建築工藝之美,目前被列為國家三級古蹟。

澎湖二崁_dailyfocus (8)

如果只是參觀一棟老房子,可能與遊覽其他古厝沒什麼不同,但整個二崁聚落的迷人之處,除了陳家大厝,更因著硓𥑮石所延伸出的人文生活、社區再造與藝術化,而有了自成一格的特色。

硓𥑮石聚落裡的傳統文學與生活智慧

走入二崁聚落,屋舍前常見的「菜宅」,是澎湖人的生活智慧。由於冬季時的東北季風強勁且夾帶鹽份,易使農作物枯萎,居民們便用硓𥑮石在菜園周遭砌築圍牆,像是幫這些農作物蓋房子,俗稱「菜宅」。由於硓𥑮石發揮了抵禦寒風的功能,即便在蕭瑟的冬季,二崁村民的農田裡仍能擁有些許綠意。

前面提到早期二崁聚落的村民多從事中藥材生意,對於天然草藥在生活中的應用,自有其獨門之處。二崁人以當地垂手可得的天人菊、野艾草及山芙蓉等天然草本植物來製作薰香,也就是知名的「二崁傳香」,不但是早期二崁人環保又免費的自製蚊香,也被認為有鎮煞除穢的作用。

但二崁這個超過三百年歷史的聚落,同樣面臨到人口老化及外移的問題,為了讓二崁聚落的特色得以傳承,二崁協進會號召村內老人家們揮灑藝術天分,為二崁的再生大動老骨頭,或用高嶺土捏塑二崁傳香的底座,或以陶甕、石雕裝飾牆面菜園,放眼而去盡是這些老人家的創意與藝術天份。這些原本幾乎無法居住或主人沓無音訊的院落,化身為一間間展示著二崁常民生活文化的展覽館。而隨處可見的「褒歌」詩句,是二崁早期流行的鄉土文學詩歌,二崁褒歌的曲調簡單易學,文字通俗流暢,縝密反映生活百態,為雅俗共賞的台語生活小調,這些常民生活的光芒,往往讓遊客莞爾一笑。而向來擅於使用台語的陳柏惟,看來也繼承了二崁褒歌的語言與藝術天份。

置身二崁聚落,彷彿穿越時空回到過去,二崁聚落努力保持原有的風貌,「硓𥑮石」成為二崁聚落生活的載體和縮影,保留了真實卻不傷感的舊時景象,漢藥包、香座、杏仁茶、古甕褒歌…時光在此展現了最美好的樣貌。

Text | Claire Chou
Photo| Claire Chou、PJ、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澎湖縣政府旅遊處

發表迴響

Trending

探索更多來自 Daily Focus 日日旅行新聞網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