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說,「流流社」為蘭陽平原現今噶瑪蘭族三十六社之一,意思應為「沙丘之地」或「水流經之地」,這天中午我們在一間名為「流流社」的餐廳用餐,可能因為地點在花蓮市區,一時間沒往噶瑪蘭族那頭去想,想說應該就是花蓮常見的原住民風味餐廳吧。

隨著前菜上桌,老闆開始出來「招呼」客人,我向來慢熱,對於突如其來的大嗓門與熱情互動嚇了我一跳,以為誰又打開了政論節目,名嘴來賓互相叫囂起來。才知道流流社的「無菜單料理」,每道菜都有來頭與說法,一堆台北鄉巴佬認不出的食材,如果沒有老闆詳細透過「趣味問答」一一解釋,或客人懶得與店家互動,囫圇完食難免可惜。
就說前菜之一的「涼拌北瓜」,北瓜是一種看起來像西瓜、外殼硬如南瓜、切開果肉像冬瓜,吃起來像青木瓜的「夏南瓜」,由於外殼過硬,一般家用菜刀難以劈開,因此少見於家庭餐桌上。

隔壁盤裡鹹香薄脆的不是涼拌海蜇皮,竟是豬皮。我知道在中國內陸城市因海蜇皮成本高因此有以豬皮混充而成的作法,但台灣海蜇皮並不貴,要將豬皮做成海蜇皮反而費事。流流社將豬皮薄切使其口感似海蜇皮,卻沒有豬隻的味道,加上海菜增加了海味,口感與風味更似海蜇皮。一道小前菜而已卻下足工夫,讓本來熱到只想無腦用餐的我,開始留意聽老闆「說菜」。

接下來幾道菜也都有或多或少的「驚奇」成分,用「創意」形容可能流於俗套,但我確定主廚對出品菜色有想法,而這些想法是吃得出來的。如醃烤鹹豬肉片與白蘿蔔片,沾取帶有哇沙米風味的細葉碎米薺醬汁,那微焦油香與辛甘一同下肚,間以配菜的微辣蕗蕎、爆苦輪胎茄,人生五味在口中輪番上陣。問我甜在何處?這道菜沒有富得流油的五花甜膩,而是辛與苦之後的甘美,特別令人回味。

當然還有許多部落常見野菜與尋常食材一同料理,好比香蕉炒百頁、過溝蕨佐南美假櫻桃,也許並非道地部落做法,卻也新奇有趣,而且好吃。


別說全世界各國各地的料理大不同,即便一個小小台灣,島上的食材也都千萬種,雖說農產品是專業學問,廚師或美食專家也不見得認得出每道食材,但吃東西的時候多些謙卑的心,多認識一下入口的食物,豐富知識與味蕾不是壞事。唯有自己多懂一些,才能多幾分避免被「偽專家」欺騙的可能。

雖然老闆潘先生說得一口好菜,對食材的知識也很豐富,但廚房的本事在主廚李秀美身上。才知道秀美主廚老早拿過「原住民野菜創意美食烹飪大賽」冠軍,再仔細一聊,發現她來自噶瑪蘭族於花蓮豐濱的新社部落,更是頭目的女兒。


多年前我曾短暫駐點豐濱新社部落,採訪記錄當時部落僅存的高齡祭司Ibay潘烏吉,以及部落的香蕉絲與木雕工藝師。很巧的是,Ibay潘烏吉剛好是秀美主廚的姨婆,師承Ayok潘阿玉,兩位國寶級祭司已經先後去尋找祖靈,我因此更好奇這個祭司身分後來傳承給誰。秀美主廚說本來按照輩份是要傳給她,但Ibay說這身分太累了,要守的禁忌與清水規條很多,每天還會有祖靈來說話,一輩子的身心都處在高壓狀態,加上社會生活型態已經轉變,不忍家中年輕女孩走上這條路,便未將祭司一職傳承給秀美主廚。

雖然噶瑪蘭族少了一位年輕祭司,卻多了一位有天份的秀美主廚,透過不同形式,將噶瑪蘭的文化與好味道,跨越部落,讓更多人品嚐到。

感謝交通部觀光署安排的凰金樂齡旅遊行程,雖然整個行程的好吃好玩絕不只流流社一家餐廳,但意外延續過去採訪的緣份,成為回程後最為掛念的部份。秀美主廚的女兒們也繼承了她的好廚藝,一家人愛貓狗又有藝術天份,小餐廳裡滿滿的愛,展現了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讓人們知道原住民餐廳不是只有吃山豬肉唱娜魯灣,更有現代人需要的食農教育。



流流社原住民風味餐廳
花蓮縣花蓮市府前路95-5號
FB: https://www.facebook.com/LiuLiurestau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