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雲林土庫,多數人應該會先想到「蒜頭」,土庫蒜頭向來知名,一個小鎮所產蒜頭產量竟佔全台灣八成,是名符其實的蒜香小鎮。由於土庫地理位置在雲林縣正中央,百年前曾為雲林南來北往的交通要道,商賣繁盛。現雖歸於寂靜,但曾有的榮光仍留存在老街老店老廟宇中,這些美麗的老建築如同一座座被凝結的時光機,佇立在快速變動的城市風景中,等候旅人來此細細品味古鎮風華。
雲林樞紐 南來北往必「塗褲」
「土庫」地名的由來眾說紛紜,最為人印象深刻的說法是,早年因老街狹隘低窪,天晴時塵土飛揚,而落雨時則遍地泥濘,常使得來往的行人衣褲塗滿黃泥,因而被稱作「塗褲庄」,之後演變成「土庫」。

百年前的土庫不但是周圍23個庄頭的交易中心,更是鹿港、北港、鹽水、嘉義、台南的交通中心,有「雲林之肝」的稱號。鎮上數百年歷史的順天宮「塗褲媽」,與北港朝天宮一南一北,為雲林兩大媽祖廟,也讓土庫成為當時的商業重鎮。後來鐵路縱貫線於斗六斗南設站後,土庫逐漸失去地理與交通上的優勢,雖然在現代化發展的起步較晚,卻因此將百年前的庶民生活景象,藉由老建築保存下來,成為居民與遊客都能親近的文化地景。
台灣第一座「公有市場」在土庫
廟宇與菜市場是傳統常民的生活場域,但百年前的台灣社會尚無攤販集中販賣制度,僅有因廟宇功能而自然集結的露天凌亂攤販。位於雲林土庫順天宮媽祖廟前的第一市場(又稱順天市場),是1903年日人於台灣設置的第一批公有市場建築,可謂當時的示範市場,喧嚷繁華數十年。1953因火災重建為現有檜木架構建築,是現存日治公有市場中少數保存最為完整建築之一。而一般古蹟廟宇前多為廣場,台灣鮮少像這樣以傳統市場為廟埕的搭配形式,因此《土庫第一市場》集結了廟宇與市場兩種生活場域的記憶與生活情感,深具歷史價值意義,是相當珍貴的文資瑰寶。

原本由順天宮媽祖廟所發展出來的S型老街,日治時期曾因免於「市區改正」而保有彎曲的人行老街原貌,直至50年代才應都市計畫而拓寬,部分家屋第一進被拆除後改建新立面,因此常有外觀為50年代、而內部為日清時期的樣態,形成各時代風格並存的建築特點。花窗與花磚為當時立面的兩大特色,讓土庫老街與附近街廓均保有古早風華,絕非觀光老街的制式改建所能比擬。走訪於此,除了品嚐老街知名早餐與小吃外,不妨暫時放下手機,「抬頭」細看這些美麗老建築的花磚與窗櫺,感受恬靜謐然的時光古早味。








神護其神-以觀音保庇媽祖的避難年代
作為土庫信仰中心的順天宮,主要供奉媽祖,在地人稱「塗褲媽」,香火顯赫有「北港顯 土庫定」的美譽,與北港媽祖廟同為雲林媽祖信仰中心。土庫順天宮創始於清道光年間,目前的廟宇建築為1936的重建版本,這特殊的重建年份代表了當年一段特殊歷史:時值日本政府實施皇民化政策,對於台灣宮廟文化持以反對態度,全台許多媽祖廟如台北大天后宮都在這段時期遭到拆除。土庫順天宮之得以保留,在於當時配合日本「古義真言宗臺灣開教計畫案」,申請加入為該案第34所關係寺廟,並從日本群馬縣新田郡吉祥寺迎請觀世音菩薩神尊至順天宮正殿奉祀。而原本的天上聖母、列位正神與六房天上聖母則暫時退居後殿。表面上作為日本寺廟分支,實為保護塗褲媽聖像。這「神護其神」的過往,隨物換星移,塗褲媽聖像已於終戰後回到正殿供信眾參拜,而當年從日本迎來的觀音神像目前仍奉祀在順天宮後殿,入內參拜可仔細端詳廟宇的特殊歷史氣氛。


聽時光老屋的故事-土庫庄役場、土庫故事屋
日本公務員辦公處叫「役場」,「庄役場」則類似現今的區公所。雲林歷史建築《土庫庄役場》以和洋風格設計興建,曾長期作為土庫鎮公所使用,2016年整修完成後,重現80多年前的建築風華,並特地於牆身下保存當年磚造痕跡。原有建築上半部的木構雖多已損壞,但縣府仍依原樣復舊,透過文化保存與整修再生,現已做為公共空間,以一系列展演、市集、藝文講座等方式活絡在地文化,再串連鄰近土庫第一市場、土庫故事屋等文化館舍,為土庫文創聚落發展打下美好基礎。


位於土庫庄役場不遠處的《土庫故事屋》,是雲林第三座以日治建物活化而成的兒童故事館。建築原為1936年興建的公所員工宿舍,後因荒廢失修,建築結構嚴重損壞,只剩單棟老屋堪用,經里民主動倡議保留後,再由縣政府整修活化再利用,現在成為許多小朋友最愛駐足之處。館內除免費提供各種兒童書籍讓小朋友現場閱讀,同時也推出故事劇場、親子共讀等活動。與一般圖書館大不同的是,自在而放鬆的環境氛圍,讓小朋友有意願一來再來,並自發性地愛上閱讀。建築內外同樣飄有濃濃和風味,與庄役場、第一市場並稱土庫三寶,沒有敲鑼打鼓吸引觀光客前來,低調的存在更顯其純樸溫柔特點,非常適合親子一同前來。


農業種子再發芽-八角倉庫
有50多年歷史的《土庫農會八角倉庫》,原本用來存放五穀類種子,無論建築外觀或內部功能設計,都充分呈現農業社會的生活文化,相當具有特色。八角倉庫外觀是正八角形的水泥磚造建築,8個面向都設有百葉高窗,牆面底部設有通氣孔,入口兩側設樓梯通往夾層,夾層的樓地板面側則設有圓形開口,輸送穀類種子到各儲存隔間,是功能強大的種子倉庫。


在全台灣農會老倉庫紛紛遭到拆除改建之際,八角倉庫因構造特殊而被保留下來,全台灣目前僅留存4座,光是雲林縣就擁有2座。但隨社會變遷,稻田面積大幅減少,土庫八角倉庫終究成為閒置多年的蚊子館。近年土庫農會結合在地繪本插畫家,將老倉庫活化成種子生活館,除保存舊有功能外,更提升為農業教育館、農業繪本館,處處藝術滿是驚奇,也讓遊客進一步認識農業與農村。
百年土庫的美食好味
土庫的老字號美食全都集中在順天宮前方的中山路上,其中最富具盛名的便是開業70年的《川龍食堂》,店內除了有傳統台灣家常小吃,更難得的是已經80多歲、大當家頭家嬤的宴客台菜;此外,有60多年的阿海師鴨肉麵線,也是遠近馳名。而《土庫古早味雙糕潤》更是最佳伴手禮,兩片糯米糕夾著黑糖、花生、紅豆等餡料,甜香Q潤,是許多人懷念的童年古早味點心。

文字|Claire Chou
攝影|PJ, Claire Chou
在〈“蒜香小鎮 種子萌芽 雲林土庫的小城慢調”〉中有 1 則留言
照片好有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