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旅行途中聚焦美食,透過美食構築旅程,Daily Focus News 日日旅行聚焦美食旅遊領域,提供最新美食新聞與文化旅遊記錄。

鹽份地帶的鹹濕魅力 雲嘉南海線之旅

e5ae9ae7bdaee7b6b2e88887e5a495e785a7 nh shutterstock 137660312


因著雲嘉南沿海地區特有的生態與人文活動,2003年成立的「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正是橫跨三縣市的國家級風景特定區,範圍包含雲林四湖、口湖;嘉義東石、布袋;台南北門、將軍、七股與安南區共8個鄉鎮區,皆是位於沿海的鄉鎮區。孕育了多樣化的動、植物,形成極為豐沛的生態資源,包括潟湖及沙洲等地理景觀、黑面琵鷺及紅樹林生態系等生態景觀、鹽田產業、廟宇及濱海遊憩據點,形成獨一無二的觀光景區。

e9bb91e99da2e790b5e9b7ba perry chang shutterstock 632471582001
鹽分地帶的濕地生態相當豐富

被遺忘的白色時光-鹽田生態文化

台灣的日晒鹽業文化從雲嘉南濱海開始,歷史悠久且資源豐富,長達338年的晒鹽文化,不僅留下精彩的鹽業歷史與動人的鹽份文學,一座座鹽業遺跡也為雲嘉南濱海增添了幾抹白色基調。

位在台南北門的「井仔腳瓦盤鹽田」,有300多年曬鹽歷史,是北門第一座鹽田,也是台灣現存最古老的鹽田,以「瓦盤夕照」著稱,總吸引許多攝影愛好者聚集在觀景台上,捕捉夕陽晚霞與瓦盤鹽山的美麗景象。這處鹽田曾經荒廢,如今做為觀光教育場域復育,不時能看見工作人員在整齊如瓦盤的鹽田裡賣力「攪鹽花」,目的是將海水表層因日曬而產生的結晶攪散,便於讓下層海水結晶。遊客也在這兒可以體驗曬鹽、挑鹽、收鹽等活動。

e9b9bde794b0 shutterstock 580401037001

另一處位於台南七股的扇形鹽田,則是台灣最年輕的鹽田,1977年才由台鹽填平青鯤鯓沙洲與內海開闢而成的新鹽灘,而且打破傳統,採放射狀向大海延伸成扇形,扇骨就是給水溝、排水溝、給鹵溝、道路,其間再分割出一塊塊鹽田,收鹽的結晶池位置最接近宿舍,以便鹽工就近作業。七股鹽場停止曬鹽畫下台灣鹽業的句點,扇形鹽田漸趨荒廢,近年空拍潮興起,扇形鹽田之美才重新綻放在世人眼前。這幾處鹽業資產,以豐富的鹽業人文、歷史體驗,深得國內外到訪旅客的歡心。

美哉濕地-海與土地之間的多元生態

河口沖積出的沙洲與潟湖地形,正是代表台灣西南沿海的獨特地景,各類棲地蘊藏著豐富且多樣的生物,從清晨到黃昏展現不同的迷人姿態,不論是候鳥,還是泥灘地動植物皆隨處可見。

e5ae9ae7bdaee7b6b2e88887e5a495e785a7 nh shutterstock 137660312001

其中三大濕地特別值得走訪,嘉義東石的「鰲鼓濕地」是一塊馬蹄形狀的圍堤海埔地,原為台糖公司農場用地,後因沿海地層下陷及颱風破堤海水倒灌,淹水不退成災,部分土地無法利用而荒廢,漸漸成為候鳥天堂,現在則由林務局規畫經營「鰲鼓濕地森林園區」,發展成濕地生態旅遊。

位於雲林口湖的這片「湖口濕地」,原本同樣為台糖農場用地,1986年受韋恩颱風侵襲,海水倒灌後不再退回大海,形成電線桿聳立在海裡的特殊景觀,現在則成為賞鳥天堂。沒有人工的修飾及種植,形成了另一種鄉野特色,是一個難得的自然草原生態園區。

e6b996e58fa3e6bf95e59cb0e6b0b4e4b8ade99bbbe7b79ae6a1bf claire 1001
因海水倒灌而沉浸在海水中數十年的電線桿

另一處「成龍濕地」同樣因海水倒灌無法耕種,行政院核定此地為保護區,除草澤外,周遭部分池塘、魚塭溝渠與休耕農田一併劃入濕地範圍。成龍溼地旁有一處造型特殊的「成龍集會所」,原為廢棄校舍,現在有如海洋龍宮般,呈現奇幻可愛風格,是一處成功的社區再造景點。

自採自撈-低碳小農旅遊

雲嘉南濱海特有的農漁養殖業,近年逐漸吸引許多遊客來此進行「體驗式小旅行」,花錢來此耕田勞作、泡在養殖池裡餵蝦補魚,成了久居城市的上班族所渴望的旅遊方式,實際感受土地的力量。

數年前台灣食品安全陸續亮起紅燈,許多北漂的沿海青年決定返鄉打拼。例如負責養蝦的李富正,承接父執輩的養殖事業,成立自有品牌「好蝦冏男社」,拋棄舊有的養殖方式,堅持不使用抗生素,以食物鏈的方法,讓蝦池自然而然成為一個「生態池」,希望能以無毒安全的養殖水產,重新振興雲林口湖的經濟與觀光。

除了養蝦,阿正認為再多的履歷與認證,也比不上讓客人親自到這裡來看養殖環境,眼見為憑,於是同步開設民宿與生態體驗課程,遊客在這裡可以親自下網捕蝦、撈起現吃,體驗真正的「來去鄉下住一晚」的鄉間生活。除了阿正,在雲嘉南沿海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小農,推出類似的生態或農業體驗課程。另一處「源鄉自然生態農園」,吸引許多上班族來此「挖地瓜」,成了都市青年最潮體驗。透過這樣的體驗式小旅行,人們可以重新學習與大地和平相處,找回健康安全的自然沃土。

鹽份地帶的好味美食

同樣是雲嘉南地區,海線的飲食文化與縱貫線沿線城市,甚至府城台南市區有著極大的差異。半漁半農的台灣西部沿海,因著鹽份地帶形成特有的海味美食,這些沙洲潟湖孕育出肥美的鮮蚵、現撈的虱目魚,還有鰻魚、白蝦、烏魚子、台灣鯛等肥大鮮美的沿海養殖海產,搭配鹽份地帶特有的醃漬作物,與農家自己飼養的雞隻,提供許多人童年記憶中的鄉間料理。雲林在地的三合院紅磚厝餐廳「蔦松客棧」,提供的就是這樣充滿在地特色、且其他縣市餐廳難以模仿的菜色,例如蔭瓜鰻魚、清蒸台灣鯛、龍葵煲粥、蔭冬瓜苦瓜鵝肉湯、麻油煎麵線等,許多出身雲嘉彰沿海地區的熟年遊客,嚐到這些美食的時候,總忍不住驚嘆:這就是小時候的滋味!

「旅人的目的地不是一個地點,而是看待事物的新方式」,這是美國作家亨利米勒的名言。到雲嘉南沿海地區,體驗的不是紅男綠女的都會風情,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桑田變滄海的鄉野地景、沙逝水流下的農漁文化、鹽田兒女的純白力量、品嚐到沿海地帶的獨特滋味。溫潤有勁的西南沿海,處處充滿著強韌的生命力。

Text|Claire Chou
Photo|Claire Chou、shutterstock
本文同步刊登於玉山銀行smile雜誌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