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在澳門松山市政公園(舊名二龍喉公園)的松山纜車,是全世界最短的一座纜車,也是澳門唯一的公眾交通纜車(永利皇宮也有纜車但為內部遊樂設施)。這座澳門纜車全長不到200公尺,起站到終點站只要一分多鐘,原本以為這是像早期烏來的那種古早的纜車,所以才會蓋的這麼短,資料說這松山纜車是1997年落成啟用,因為松山(舊名東望洋山)是澳門最高的山,為了讓居民輕鬆到達山上的東望洋燈塔所興建,但這座松山海拔高度只有90多公尺,連象山的一半都不到,看來澳門人對於高度與距離的概念,跟台灣人還是有點不同。

公園位於澳門半島的士多鳥拜斯大馬路,就是以下這條,不要懷疑。澳門的路都窄窄小小的,這條真的算大了。

二龍喉公園的入口,以前叫做何東公園,19世紀末時是澳門總督之官邸。後來因附近的火藥庫發生爆炸造成多人傷亡,沒有人要住,富商何東便購買了部分土地,闢為公園。

之所以叫做「二龍喉」是因為這裡以前有山泉水,地下這個石雕是老虎不是龍。歷史記載:「澳門有泉,曰大龍喉,曰二龍喉,曰小龍喉,俱在東望洋寺右。」公園之命名就是與此山泉的兩隻老虎雕像有關。早期澳門居民喜歡以水車運載泉水到茶樓酒家,以二龍喉泉水泡茶享用。現在山泉已枯竭,只剩兩隻老虎頭為門外裝潢,所以旁邊才有公告說明這水是不能喝的。

纜車起站入口,很像停車塔。


纜車站內為維護安全與交通順暢所以不准拍照,只能在纜車內回頭拍起站。跟底下的路人做對比,這纜車系統真的好可愛。


終於到了終點站,這一分多鐘的路程實在短得有趣。公園裡有很多孩子在玩耍,樹木鬱鬱蒼蒼,空氣很好,看來松山這片難得的綠地,的確是澳門的空氣清淨機啊。




跟隨指示牌走向東望洋燈塔,這段路程有個幾百公尺小斜坡,與澳門印象中的紙醉金迷氛圍大不同,晨光下真是舒爽,頗有幾分蘊靜的涼意。




沿著滿山綠意,走到了砲台入口,這裡早期是軍事基地,當然會有些防空洞或坑道,有些類似金門,但澳門的防空洞坑道已經不再有肅殺的氣氛,裡面乾淨明亮也沒有陳腐的霉味,金門的坑道則保留了較多戰地風味,各有特色。



坑道不長,一下就出來了,澳門的一切都短短的。繼續往上走,朝砲台的方向前進。別小看這小小一座砲台,這包含教堂、砲台、燈塔的整個區域可都是世界遺產。

先從東望洋燈塔開始,燈塔始建於清同治三年,是中國沿海地區最古老的現代燈塔,在雷達還未普及之前,是進入珠江的地標。由於地勢高,燈塔同時也被用以懸掛風球訊號和燈號,向公眾發放風暴消息。


裡面這些像鐵網一樣的物件就是風球,最右邊的是十號風球,數字越大風力越大,十號已經是風球能表是的最大颱風,此處展示了所有風球代表的意義,還有一些老照片訴說各指標性的颱風對澳門帶來的災難。


常聽到有人會笑香港人與澳門人為何如此懼怕颱風,一個輕度颱風他們「挫勒等」,要知道台灣的颱風通常會被中央山脈削減不少破壞力,但澳門最高的山連台北象山的一半高度都不到,加上四面都是海水,隨便一個直撲的颱風都會造成很大的災難。
從東望洋砲台往下望,幾乎整個澳門島一覽無遺。


主建築右邊就是東望洋燈塔,左邊是17世紀興建的聖母雪地殿教堂,這座教堂最了不起的不是外觀的建築,而是內部的壁畫。

聖母雪地殿教堂的天花板是拱形,牆身繪有聖經故事和人物的彩色壁畫,揉合了中國的繪畫技法和西方色彩。這整區包含東望洋砲台的相關古蹟之中,最具價值的就是這個壁畫。


傳說當時聖母曾步出小教堂外,張開自己的斗篷來抵擋敵軍的槍砲攻擊。故事真假已不可考,但能將 17 世紀的古蹟保存的這麼完好,讓人佩服澳葡政府當年對於古蹟維護的用心。小教堂內部原本是不准拍照的,但我問了現場的管理員,他說只要不開閃光燈就可以拍,於是我才有幸拍下這了不起的世界遺產。

這個古鐘也是歷史文物,刻有「此鐘為澳門市最高首長狄西亞總隊長於1707年為東望洋山聖母隱修院而製」,及「於1827年重鑄」字樣。

這一趟旅程,從在玫瑰咖啡室吃早餐,到搭纜車到爬上東望洋砲台,花了一上午時間,感覺非常值得。澳門人將古蹟融入生活之中,古蹟四周是孩童的笑語與民眾的身影,而非高高供在那邊讓人膜拜,且仍能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非常值得台灣借鏡。
東望洋燈塔地址: 澳門地厘古工程師馬路(松山市政公園內)
在〈“搭世界最短澳門纜車 遊世界遺產歷史城區”〉中有 1 則留言
[…] 搭世界最短澳門纜車 遊世界遺產歷史城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