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固定在8月舉行的青森睡魔祭與弘前睡魔祭已有二百多年歷史,長期生活在嚴峻北國雪地的青森居民,將壓抑了一整年的熱情都投注在這短暫夏季中,但夏日炎炎正好眠,青森居民說什麼也要把代表睡意的睡魔袪除。
於是知名的睡魔祭就在熱情的夏夜、響亮的音樂、吆喝聲,及穿梭於大街小巷間的睡魔燈籠遊隊伍中展開,每年可吸引海內外超過 300 萬以上的遊客參加。


非祭典期間前往青森,也能在幾個主要睡魔村體驗祭典魅力,弘前公園一旁的「津輕藩睡魔村」,就是與青森睡魔有關的代表景點之一,津輕藩睡魔村內不但可見到大小各式的扇形睡魔燈籠,還可欣賞睡魔祭與津輕三味線的示範演出,滿足遊客對睡魔的好奇。此外,村內的體驗工房也能體驗各種民間傳統工藝,像是製作金魚燈籠、津輕風箏、津輕土鈴、津輕燒、津輕塗、弘前木偶娃娃、木屐及藍染等十多款傳統民間工藝品,非常有趣。想來弘前除了洋式文化有名,其源自津輕藩時代的深度工藝文化也被保存得很好。



津輕藩睡魔村分為戶外與室內區,室內主要展示具有弘前特色的睡魔燈籠。這天到訪時雪下得極大,氣溫已是零下,戶外看得見的一切都已結冰,我們只好待在室內看燈籠。
甫進場就看到極為震撼的鼓笛樂表演
有別於青森五所川原那數層樓高的大迫力巨型睡魔,弘前的燈籠主要為扇形,據說是因為當年藩主津輕為信的小名中有個「扇」字所致。而弘前睡魔燈籠的畫風也較多柔美元素,並非全然都是張牙舞爪的霸氣內容。


金魚燈籠也是青森睡魔祭的代表物件,祭典期間小朋友人手一個金魚燈籠,非常可愛,典故源自津輕籓時期流行飼養的「津輕錦鯉」,在睡魔村內有金魚燈籠的手作課程可體驗。
繼續往睡魔村內走,會來到傳統工藝體驗區,可看到不同工藝職人各司其職,專心製作自己手上的產品。這位師傅正在作「津輕塗」,是當地特有的漆器工藝,已有300年歷史。津輕塗包含4種不同工藝,每種工序都極其繁複,光是木胎就得經過打磨、上底漆、包布、研磨等等一共19道工序處理,再加上不同表面效果所需的程序,一遍遍反覆的乾燥、刷漆,例如一雙津輕塗筷子就大約需要三個月的製作時間,因此價格高昂不是沒有道理。
輕津塗實際上包含了4種區別很大的工藝,每種都工藝都極其繁複。最初對木胎的處理都是相同的:通常選用本地優質柏木經過打磨、上底漆、包布、研磨等等一共19道工序對木胎進行處理。可惜今天時間不夠,無法親自體驗製作程序,從說明版上看來,津輕塗的複雜程度遠超過我的敘述。
這位師傅製作的是弘前木芥子娃娃,旁邊擺放的一根根木頭,經過師傅的巧手打造,就成了一個個可愛的木芥子娃娃。


另外還有燈籠、陀螺等傳統工藝體驗區。除了表演與體驗課程,自然也有土產可以購買。



此外,青森是津輕三味線發源地,這區介紹了歷代名家大師,在特定時間還能看到三味線表演。但受限於時間,沒有時間在每一區細細體驗,且我對津輕塗超有興趣,只能留點遺憾下次再來。


前面提到因為大雪沒有至戶外區參觀,但村內這已被登錄為國有紀念物的「揚龜園」,無論如何都得欣賞一下。庭院設計屬於大石武学流(日式庭院設計的流派),以禮拜石為主景,佐以池塘流水石塀路、假山瀑布石燈籠等造景,從照片看應該頗有詩意,但當天大雪,只能遠遠望上一眼,用想像的方式構築春暖花開時的庭園景象(其實雪景也有另一種蕭瑟之美)。有趣的是當我在此拍照時,導覽老伯忽然問我們帶了幾個行李箱來,正當我們錯愕之際,他就說這些雪真是煩死了,希望我們多打包些帶回台灣。是說常年不見陽光的地方待久了真的容易憂鬱,難怪太宰治天天吵著要自殺。




為了趕到下一個景點&搭乘傳說中的五能線列車,只能匆匆結束睡魔村的取材。其實青森還有另一座睡魔館在五所川原,下回再來介紹,接下來要搭五能線列車囉。
津輕藩睡魔村
地址 青森縣弘前市龜甲町61
電話 0172-39-1511
營業時間 9:00~17:00 ※12月至3月 9:00~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