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15至17世紀期間實行「禁教令」,嚴格禁止民眾從事任何天主教的儀式或任何信仰行為,同時禁止外國籍傳教士進入日本(可參考馬丁史柯西斯拍攝之電影「沉默」劇情)。在如此艱困的環境下,長崎與天草的教徒們為了讓天主教得以延續,遂以各種方式隱藏自己的身分,並在沒有神父領導的情況下秘密進行祈禱、彌撒等宗教儀式與行為,努力維持天主教的共同體,直到幕末解除鎖國政策後,天主教在日本才逐漸復興。
長崎和天草地區的隱密天主教徒相關遺產
這批被列為世界遺產的文化資產,全名為「「長崎和天草地區的隱密天主教徒相關遺產(長崎と天草地方の潜伏キリシタン関連遺産)」,主要由「長崎天主教相關集落」與「天草崎津集落」所組成。「長崎天主教相關集落」由長崎境內教堂群,以及其周遭各種與相關集落組成,其中最具價值者,為全日本最古老的教堂「大浦天主堂」。而熊本縣被列入的則是日本十六世紀禁教時期,被迫害的教徒們所集聚的「天草崎津集落」。
以教堂為主申請世遺被打槍
該組織原本以「長崎教堂建築群及天主教相關遺產」為名,於2016申請申請世界遺產未能成功,後於2018年重新申請,將名稱更改為「長崎和天草地區的隱密天主教徒相關遺產」並追加相關資料與內容後,於2018申請世界遺產成功。
這其中的差異在於,原本的名稱與重點以「教堂群」為主,但後來文化廳與相關單位研究後認為,更重要的是「人」,也就是這群「偉大的隱藏者」,在長達三百年的宗教迫害中,不改其志的精神與情感,比教堂本身更令人敬仰,所以這些偉大隱藏者居住過的集落與相關設施,才是其成為世界遺產的核心價值。

天草在哪裡
位於日本九州熊本縣的天草群島,雖然在行政劃分上隸屬於熊本縣,但因濱海地理位置險要,加上數百年來的歷史文化交流,天草群島其實與長崎半島、島原半島的關係較密切,同為日本最早接觸西洋文化的地區,也是西洋傳教士首先登陸的地點之一。因此天草不但是全日本最早接觸天主教的區域,也是居民信奉天主教比例最高的行政區。

天草位於熊本市西南方濱海處,群島共由120幾個大小島嶼組成,大抵分為「上島」與「下島」,行政區上則分為「上天草」與「天草」,上天草有部分區域仍在九州本土,一般說的天草或天草市,指得是整個下島與部分上島,也就是純島嶼構成的群島區域。

偉大的隱藏者-隱密的天主教徒
天主教自1549年由耶穌會教士沙勿略傳入日本後,信奉人數迅速增加,但擴張速度太快,引起傳統佛教與神道教反對;後來豐臣秀吉正式驅逐傳教士,宣布其為邪教,造成 26 名天主教徒在長崎殉道,即現今所稱的「日本二十六聖人」。
禁教讓教徒的內在力量更為強大,之後教徒數量不減反增,到17世紀初時,信眾已達70多萬人。這時正值德川家康即將統一日本,對一個軍事家統治家而言,絕對要先剷除這些外來教派勢力。首先就是教義,天主教鼓吹平等,與幕府的階級觀念有嚴重衝突;且天主教以教宗為首,不但危及幕府的統治權威,加上西南部這些信奉天主教的外樣大名透過海外貿易壯大實力,這對幕府是極大威脅。
雖然從德川家康開始就頒佈了禁教令,但家康本人對西洋文化是有興趣的。直到他兒子秀忠繼位後,才禁教禁得更加徹底,且秀忠對西洋文化毫無興趣,遂下令開始毀壞各地教堂、迫害天主教徒,甚至發表了「踏繪」命令,要所有的教徒每年都要踐踏基督教聖像以示背棄天主教,拒絕踩踏或不肯改變信仰者就處以遊街、流放或死刑。1614年秀忠再次頒布禁教令,這次打壓得更厲害,手段也更為殘酷,很多人因為不肯改變信仰而被活活燒死,是為「元和大殉教」事件。
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教徒紛紛將信仰活動轉為地下,為了不讓幕府發現,便以觀音或佛道神像掩飾聖像,或將祈禱做禮拜的場所設在家中不透天光的小閣樓等。歷經三個世紀的禁教加鎖國,這些教徒努力地隱瞞自己的身分,卻仍然堅持信仰,並代代延續下去,是為「隱密的教徒(隠れキリシタン)」。


禁教期間,這些偉大的隱藏者多遷往長崎、天草一帶居住。西元1616年,第三代將軍家光豁出去直接鎖國,造成長崎、天草這些依賴港口貿易的大名們收入大減,轉而向農民苛捐雜稅,是為人禍。1634年,島原與天草連續天災,農民無力負擔稅收,種種天災人禍終於成為最後一根稻草,數百名農民揭竿而起,攻下城池把天草首領的頭砍了,還大敗幕府軍。
雖然幕府軍節節敗退,但戰線拉長加上沒有囤糧,實對天草農民不利。最後天草領主派終於等到了九州幕府援軍到來,天草農民戰敗,連同領袖天草四郎在內的三萬多人被斬首,是為日本幕府時期最後一次內戰「島原之亂」。

當地居民略帶感傷地告訴我,天草地區的人幾乎都是外地遷來的,頂多居住一兩百年,細問之下才知道,原來當時天草居民幾乎全數在島原之亂中殉教,少數倖存的教徒成為隱藏再隱藏的地下教徒,此後直到18世紀中期,日本本土再沒發生大規模的戰爭,而對天主教的禁絕直至明治維新時期方取消。實在很難相信,眼前這片平和的淨土,竟曾是血流成河的人間煉獄。

走訪天草兩大天主堂
日本解除天主教信仰後,於各地廣建天主教堂,在天草地區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﨑津天主堂」及「大江天主堂」。崎津天主堂就在羊角灣旁,搭船隔著海洋望向岸上教堂,我彷彿想見這些隱密的教徒,當年是如何透過大海遙望世界?那跨海祈禱的心情該是悲鳴還是憤怒?

此外,雖然崎津天主堂才是「長崎和天草地區的隱密天主教徒相關遺產」的相關建築之一,但距此不遠處的山坡上,大江天主堂風光恬靜美好,亦見證天草地區可泣歷史,均是天草地區不可錯過的必訪景點。


崎津天主堂所在的崎津集落,小小漁村人車馬稀,倒是不少貓咪自由來去,更顯小村悠哉光景。集落裡有些知名小店,如專賣杉羊羹的南風堂,以及壽司店-海月。

據說這個「杉羊羹」的由來,是200多年前漂流至此的琉球王國使節船所帶來,再由船上的人傳授給當地居民,說是羊羹,其實就是包著紅豆餡的麻糬和果子,杉葉目的是殺菌,紅色是以火龍果的汁液染色而成,全日本只有天草吃得到。


海月壽司店的料理則很有漁家風情,豪邁感十足,每人一份十貫,再加上海魚味噌湯與點心杉羊羹,過癮極了。而這樣飽足的一頓午餐,只要2千日圓。



崎津集落裡還有些來頭不小的歷史景點,如幕末名人勝海舟住過的古民家、司馬遼太郎住過的旅館遺跡等。




在崎津集落山坡上有座「諏訪神社」,是遠眺港口與崎津天主堂的好地方。有一說是此神社為當年棄教徒的偽裝,到此祭拜是為了遠眺教會,加上神社周遭不少設施還隱隱刻著十字架,故有此說。但禁教令解除至今也有百多年,且諏訪神社所供奉的神祇原本就是祈求漁獲狩獵,因此無論傳說真偽,崎津的天主教徒沒有因此砸毀傳統日本神社作為報復,也算是不同宗教的相互尊重包容,這恐怕是禁教時期所無法想像的大和解。


同樣也位在天草的大江天主堂,是禁教令解除後第一個興建的教堂,比崎津天主堂早了一年,在1933年由赴日傳教的加爾尼耶神父用私人財產來建造,但要特別說明的是,大江天主堂不在崎津集落,也不在此次世界遺產名單內。但大江天主堂具有極高的參觀價值,羅馬式的建築風格,且坐落在地理位置明顯的小山坡上,遠眺近看都動人,這天遇到極其純正的藍天,教堂純淨美麗不可方物,逆光下亦讓人屏息。



大江天主堂外有著加爾尼神父與聖母聖像造景



教堂所面對的山谷小村,隱世而恬靜。


以上,所有照片均經參訪單位同意拍攝,部分圖片由天草寶島觀光協會提供。
本文原於2016年撰寫,因日本申請世遺成功,將此文重新整理更新之。
相關資訊
崎津天主堂|熊本県天草市河浦町﨑津 539
大江天主堂|熊本県天草市天草町大江1782
南風屋|熊本県天草市河浦町崎津454
海月壽司|熊本県天草市河浦町崎津 545
在〈“跨海的祈禱,漫步熊本天草世界遺產教堂集落”〉中有 3 則留言
真的是很棒的文章,感謝作者的分享
因為樓上留言稍有誤會,所以特別說明一下。
當時傳到日本的是天主教(舊教),所以禁教主要對象是天主教。
至於樓上說的馬利亞,天主教才會有馬利亞的雕像(同時有耶穌及馬利亞),
基督教不會有馬利亞雕像。
文章內拍的也都是天主教的教堂(天主堂),非基督教的教堂(禮拜堂)。
版主回覆:(11/15/2018 04:12:34 PM)
謝謝你願意把這麼長的文章看完,現在大部分人都不看字只看圖了。
另外,
會崇拜瑪莉亞跟基督的是基督教沒錯。
天主教崇拜的是天主,
跟瑪莉亞和耶穌基督無關。
寫得很詳細,
讓我對當地的風土有更進一步的了解了。
但是日本史上最後一場內戰應該是1877年的西南戰爭,
而不是島原之亂。
版主回覆:(07/31/2018 06:31:25 AM)
嗯嗯謝謝告知,我應該註明是幕府時期的最後一場內戰,已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