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定古蹟「朝天宮」是北港人的信仰重心,1694年樹璧和尚從湄洲迎媽祖神像來此奉祀,受香火庇佑的「笨港」自此繁榮熾盛,成為每個台灣人一生必定朝聖的城鎮。北港朝天宮不但是信仰與文化傳承的活古蹟,鼎盛香火更帶動了周邊街市發展,朝天宮前的中山路老街,清代稱為宮口街,有「北港第一街」的美譽,一直以來都是北港是最熱鬧的街道,

以朝天宮為中心發展的「北港八街」是小鎮最初發展的雛形,大清時期就已是車馬雜遝的熱鬧市鎮,到日治時迅速現代化,水道頭(自來水廠)與水塔的落成,讓北港人家扭開水龍頭就能使用自來水,之後這裡出現了雲林第一座戲院「北港座」,種種高級設施,讓近百年前的北港成為當時台灣最「潮」的城市之一。

在電視尚未普及的時代,「戲院」數量是一個城鎮的流行繁榮指標,在北港全盛時期,八條街道構築出的小小街區內,就有四家戲院,除了北港座,還有北港劇場、振興戲院、國賓戲院共4家戲院,但當時的電影片源沒那麼多,因此各種表演如歌仔戲、布袋戲、舊賽樂、胡撇仔戲輪流登場,甚至作為「結婚式場」,總之台上的南北管樂與台下的掌聲終年不斷,那是個沒有沙發座椅和杜比音效的年代,在木條座椅與水泥階梯觀眾席上,笑語人聲總應和朝天宮熱鬧滾滾的鞭炮鑼鼓聲響。


北港座
1927年間落成的北港大復戲院,時稱「北港座」,由北港街仕紳龔丕趁投資興建,是當時北港街上唯一的劇場建築,也是北港最早的戲院,當地居民習稱「舊戲園」。國民政府來台後,北港座更名為「大復戲院」,之後歷經2次大改建,成為現代化的RC建築,與原有的日式劇場形貌完全不同。時光更迭,大復戲院隨北港一起在光陰中凋零,1992年停業閒置,雖登錄為歷史建築,戲院仍在歲月中停格,直至今年6月經雲林縣政府文化處修復後重展風華。

相隔27載,北港座再次啟用,除請來資深電影看板藝師為「北港座」繪製精美復古電影看板,開幕當天,創辦人龔丕趁的後代「龔家四姊妹」更是全員出席,四姊妹無償將大復戲院提供雲林縣府進行公眾使用20年,條件是由雲林縣政府進行建築修繕維護以及後續的活動運作,兩造合作透過公眾活動讓大復戲院重現當年人潮。

除持續作為表演空間使用,大復戲院現場亦規劃有北港復古文物展區,現展出雲林縣傳統藝術「開路鼓樂」保存者李春生老師收藏的古樂譜,該古樂譜為北港百年藝陣「金聲順開路鼓藝」所使用的開路鼓樂譜,所謂「開路鼓藝」是北港鎮朝天宮媽祖聖誕遶境隊伍中最前方的藝陣,此外,捐贈古樂譜的李春生老藝師已為雲林縣政府登錄為「傳統藝術保存者」,不僅精通傳統八音古琴與各式嗩吶樂器,更在集雅軒兩大百年藝陣傳授古樂超過一甲子,長期致力古樂研究與樂譜保存。



振興戲院
位於北港老街的日興堂囍餅,雖非北港最老餅店,卻因品質優良口味道地,且所在建築為北港歷史建物-振興戲院,加上貼心內斂的經營風格,總免費招待遊客歇腳、喝茶、吃餅,讓日興堂成為最受歡迎的北港餅鋪之一。
當年來自鹿港的郭獻玉買下日興堂所在的百年老屋,僅將一樓前半部作為店面,老屋興建於1939年,在50年代曾改建為北港四大戲院之「振興戲院」,與北港其他戲院有著類似的功能,到戲院看戲看電影是當時民眾的主要娛樂,進香遊客與戲院的人山人海,與北港老街的繁榮生機互為因果。

電視普及後,振興戲院於1970年結束營運,屋舍閒置數十年,經日興堂郭老闆買下並邀請文史工作者重新整修後,不但保留當初戲院舊貌,更變身成為振興戲院藝文館,不定期舉辦各展覽,也提供遊客藝文表演與旅遊資訊。現在振興戲院一、二樓仍有許多古董級的電影放映器材,並保存了上下層的觀眾席,二樓同時展示民初時期的嫁妝、百年古轎、古眠床及12生肖花燈,加上牆上掛滿從廟會陣頭退役的各式獅頭,與色彩奪目的野台戲棚,讓人彷彿透過餅鋪,穿越到百年前的時空,回到那個看戲看熱鬧的純樸歲月。
文字|Claire Chou
攝影| PJ、Claire C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