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離開台北後慢速晃悠,緩緩行經台地與大漢溪,鐵支路兩旁幾支紅磚大煙囪,提醒人們「鶯歌站」到了。鶯歌是台灣最經典的陶瓷小鎮,興盛時期可說是「家家窯火,戶戶製陶」,歷經2百多年的榮衰淬鍊與轉型,讓陶瓷職人的工藝魂更加精采迸發。已傳承到第四代的陶瓷品牌「新旺集瓷」,正是見證鶯歌陶瓷興衰更迭的代表之一。

曾經|家家窯火 戶戶製陶

「硘仔」,音同hui-a,是台語對陶瓷器的統稱,鶯歌自古就被稱作硘仔鎮,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陶瓷重鎮。

想一窺鶯歌的製陶歷史與產業知識,除了走訪陶博館,也可透過已有四代歷史、見證鶯歌陶瓷產業的「新旺集瓷─許新旺紀念博物館」來深入探查製陶職人的窯廠點滴。

新旺集瓷第四代負責人許世鋼說,早期的鶯歌陶瓷業幾乎集中在特定家族手中,1804年,泉州人吳安渡海來台,最初在龜山兔子坑開場燒窯製作陶器出售,後因漳泉械鬥輾轉遷至鶯歌尖山埔,即今日鶯歌國小一帶,也揭開了鶯歌製陶產業的扉頁。

新旺集瓷第四代負責人許世鋼

當時社會較傳統,吳家燒陶技術傳子不傳女,也不傳外人,成為鶯歌唯一的製陶家族,直到1920年代才逐漸擴散,其他姓氏家族也紛紛加入製陶產業,之後陸續有十一家窯廠在此設立,被稱作「十一間仔」,讓尖山埔成為鶯歌窯業發跡的聚落。

從單純的製陶生產,進一步發揮產銷勢力而奠定鶯歌成為陶瓷重鎮,最大功臣首推當地仕紳陳斐然。1920年代左右,陳斐然以企業化合作經營方式,集合鶯歌原本分散的傳統小窯廠,成立「尖山陶器生產販賣組合」,由於成效卓著,愈來愈多人加入製陶的行列,形成家家窯火、戶戶製陶的繁榮景象。加上陳斐然創立「益成記陶器製造部」,整合鶯歌陶瓷上下游產業,支配當地陶瓷的產銷秩序,對鶯歌陶業整體的提升,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早期鶯歌各窯廠幾乎都蓋在鐵路旁,以便將碗盤等生活瓷器運送到全台各地銷售

許世鋼進一步說明,日治時期鐵路改道,也是讓文化路成為鶯歌陶瓷的另一重要聚落的原因。原本行經「十一間」窯廠一帶的舊鐵道路線,因坡度過陡,在1919年發生火車失控車禍,使得日本政府決定將鐵道路線與車站改至現今文化路上,間接帶動文化路經濟活動。因此從鶯歌火車站一路沿著文化路與巷弄走訪,可以發現許多文化景觀,包括中興窯煙囪、蛇窯煙囪、汪洋居、烘爐窯、挑陶小徑、益成記舊址等,都是通往鶯歌古早榮光的時空隧道。

以「中興窯」起家的東享瓷器,有如地標般的巨大煙囪,是目前鶯歌僅存的數支老煙囪之一

1960年代鶯歌窯業起飛,外銷訂單源源不絕,榮景直至1980年代,因許多窯廠將生產部外移至中國,加上塑化日用品的普及,鶯歌陶瓷商業榮景不再,街景日漸沒落沈寂。一直到2000年左右,在地陶瓷廠的年輕一代再度集結起來,讓鶯歌陶瓷轉型成為文創與觀光小鎮,加上陶博館的成立,逐漸形成如今的文化樣貌。

演化是藝術 也是工業

就在多數人以為陶瓷的用途僅限於餐桌器皿或創作藝術時,許世鋼告訴我們,陶瓷的面向非常多元,用途遠不只餐桌器皿或花瓶藝術。

熟齡族群應該都有經驗,數十年前每當火車北上經過鶯歌,除了能看到巨大煙囪外,最醒目的標誌便是「和成牌」的廠房與招牌。作為台灣衛生陶瓷的龍頭廠牌,全台灣第一個陶瓷馬桶就是「和成」所生產,同時標誌台灣從茅坑走向馬桶的年代,見證台灣衛浴陶瓷的歷史。

台灣在日治時期開始生產蹲式便器

建築陶瓷也是重要的生產項目,鶯歌在清代就生產磚瓦,日治開始有能力量產台灣黑瓦與琉璃瓦。1970年代起磁磚廠開始匯集於鶯歌,成為台灣建築陶瓷的主要供應地,其生產的規模與投資額都遠超過生產日用陶瓷的窯廠。

磁磚的防水與耐用特性適合潮濕氣候環境,在台灣建築使用上相當普及,1970年代台灣磁磚產量曾躍居世界第三。

國內很多知名的磁磚公司都位於或出身於鶯歌,例如見證鶯歌陶瓷興衰更迭的「新旺集瓷」,就是從建築陶瓷起家。第二代許新旺接手後,將瓦片廠轉型為民生食器工廠,同時生產建築用磁磚與紅鋼磚,之後陸續創立「燈塔牌」與「金鋼牌」兩大磁磚品牌,第三代接手後,引進先進設備擴大生產規模,更成功行銷海外。

鶯歌的每一次蛻變,都是台灣產業發展的標識與量度。陶瓷製品對台灣工業乃至半導體產業更是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包括砂輪、耐火磚、燈座、電線桿上的礙子等傳統工業陶瓷製品,都是鶯歌工業陶瓷的重要生產項目。2000年後部分品牌更轉型生產與半導體業或國防相關的精密陶瓷。這些特殊的陶瓷材料與成品,早已化為各類科技產品的零件,無所不在地存在於人們的生活中。

鶯歌新旺集瓷第三代許杊杰與第四代許世鋼,父子倆聯手尋找鶯歌陶瓷新的可能性。

蛻變陶瓷產業的創意與轉型

鶯歌陶瓷產業在1980年代後期,面臨人力短缺與工資上漲等整體經濟環境改變,大型窯廠紛紛將生產部外移至中國或東南亞,卻引進了更多廉價陶瓷在鶯歌販賣,造成惡性循環。之後留在當地的小型業者便開始尋求轉型,1990年代中期各種陶瓷工作室在鶯歌興起,許多原本在窯廠的工作者走出工廠,開始從事個人創作與經營工作室。

而幾個大家族的新一代接班人,除經營家族產業,也積極聯手振興地方觀光。目前新旺集瓷已不再生產建築用磁磚,第四代許世鋼接班後,除了與在地幾個品牌聯手發揚近百年來的在地文化,更要向前跨出新頁,於是創立「集瓷」與「KOGA」兩大設計品牌,生產精緻與客製化的陶藝商品。

2021年更與台灣設計研究院及日本百年老舖中川政七跨海合作T22計畫,讓鶯歌陶藝能透過「品牌化」而持續流傳,提升鶯歌整體的產地能量。這是年輕世代對陶瓷的創新與夢想,依然藉由陶瓷向世界訴說鶯歌的百年故事。

新旺集瓷 http://www.shuandws.com/

文|Claire Chou 圖|Claire Chou, PJ
原文刊登於玉見雜誌,本文為作者版。

發表迴響

Trending

探索更多來自 Daily Focus 日日旅行新聞網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